>
>
60年首个国产新药获批!红斑狼疮进入生物治疗时代

60年首个国产新药获批!红斑狼疮进入生物治疗时代

浏览量

日前,全球首个双靶点红斑狼疮新药在我国诞生的消息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是一款“双靶”一类生物新药,名为泰它西普,也是60年来首个在我国获批上市的国产双靶点I类新药。

 

这款新药同时抑制BLyS和APRIL两个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阻止异常B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迎来了生物治疗药物的时代。在过去的60年里,只有一种生物制剂类新药被批准或许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即贝利尤单抗。而泰它西普的上市后,这类患者将拥有更多的选择。

 基于干细胞的生物疗法也被应用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9年,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相关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且建议等级为二等奖。

 

 

2020年6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受理,采用的是围产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红斑狼疮的临床缓解率仍有待提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了,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因起病症状多样早期诊断难度大,出现误诊的概率很高,很多患者被确诊红斑狼疮前,病情已经耽误很久了

 

 

在这个庞大的患者群体中,有55.4%的患者出现狼疮性肾炎,超过一半的患者在病程中经历复发,其中16%的患者复发次数≥3次。据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年会报告,我国有约 120 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手段的改善,狼疮患者的生存率由50%不到,提升到与国际接轨的90%以上,但多数病人早期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预后不佳,令家庭和社会担忧。

红斑狼疮患者急需被看见,特别是对于那些发病年龄轻、病情重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的优势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为特征,其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增加,会加重狼疮 T 细胞的过度活化和自身反应。而间充质干细胞是调节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异常这一战场上的精英队伍。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其对 T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在进行相关的干细胞移植之后,人体产生白细胞介素4(IL4)的细胞数明显减少,产生干扰素γ(IFN-γ)的细胞数明显增加,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Th1/Th2平衡,可以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所存在的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功能上的缺陷,还可抑制B细胞。

除此以外,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脏功能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

随着相关动物试验的开展,研究者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MEL/lpr狼疮鼠和单用环磷酰胺相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和肾脏病理损害。还有试验数据显示,相关治疗可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造成的免疫系统损害,降低anti-dsDNA、IL-17的浓度,改善肾脏损害。也就是说,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其具有改善疾病状况,控制组织病变发展的能力[2,3]。

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2007年,国内有学者率先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了4例难治性/严重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随访18个月后,4例患者病情稳定,且没有复发,同时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肾脏病理都有好转趋势。

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患者血清学指标、肾脏病理有好转趋势

而该团队在以后的工作中,经随访4年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在87例患者中,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安全性高,生存率达到94%,50%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23%的患者出现复发,没有出现移植相关的不良反应

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累积生存期和缓解期

该项目解决了部分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患者常规治疗无效的难题,截止2019年,该项目团队完成了1132例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项目成果获得了201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干细胞疗法未来可期

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在治疗红斑狼疮领域大有可为,临床疗效良好,可谓是红斑狼疮患者的福音。随着研究的进展,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开始渐渐显著,且在治疗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崭露头角。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未来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局面。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红斑狼疮患者受益于科学家的努力、科技的进步,我们终将迎来不再“谈狼色变“的那天。